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人到底能活多少岁?

2021年03月23日 已有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人类的自然寿命究竟可达多长,始终是大众关心的话题。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个目标:未来五年,中国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5年提高了0.96岁。其中,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提升了0.3岁。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测算,2020年沪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3.67岁,其中男性81.24岁,女性86.20岁。上海的预期寿命很高,已经到了一个高位平台期,相较2019年的83.66岁,2020年的数据基本持平。

而在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2021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根据2020年1-6月的初步数据统计,美国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8.8岁降至77.8岁,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21年2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也印证了该项推测,认为新冠疫情会使得美国人口2020年的预期寿命降低1.13岁,而且新冠疫情对于黑人和拉丁裔的预期寿命影响是白人的3-4倍,扭转了之前持续10多年的黑人-白人预期寿命差距缩小趋势。

人口预期寿命是反映某一国家或者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人口预期寿命受到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突发疫情乃至教育体系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此外,人们的健康素养、生活习惯等微观因素也会对人口预期寿命产生影响。人口预期寿命不一定呈线性增长,并且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大概到80岁后,增长的速率会逐渐放缓。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99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7.77岁,而美国将达到88.73岁,日本将达到93.66岁。数据:Our World in Data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假如人口预期寿命的上限是人群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个体寿命,我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可以达到这个上限?

事实上,长期以来科学家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2016年Dong Xiao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人类寿命的上限证据”中提到,从人类长寿人群的分析来看,人类的预期寿命极限大概在115岁左右。随后的2017年6月,《自然》杂志发表了B. Milholland等对该论文的一篇回应性文章“人类最长寿命可能延长到125岁”,认为人类寿命应该可以达到125岁。两篇文章一篇基于实证,另一篇基于推测,后者认为在2015年70岁的84万女性中,有一位将会活到125岁,即2070年。

2018年6月底,Elisabetta Barbi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人类死亡率的平台期:基于长寿人群的人口统计学分析”的论文,认为人类的死亡率并不是持续上升的。研究发现,在105岁及以上的群体中,死亡的风险会趋于平稳,从而形成一个“死亡高原”。这意味着,106岁的人活至107岁的概率大致等同于111岁的人活至112岁,都是50%。据此,作者认为,如果人类寿命有一个最大期限,至少我们还没有接近它。

可以看到,如果基于统计学,科学家们对于“人类寿命的上限”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有一个稳定、自然的“保质期”,之后死亡率会一直上升。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达到一个“超级期”之后,人体细胞会达到修复与伤害的平衡,死亡风险不再变化。
 
一些生物学家从另一种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依据细胞分裂的周期和次数,也推断出人类的寿命大概可以达到120岁左右。像中枢神经细胞,并不会再生,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死亡,也给人的寿命设定了上限。
 
但人类对于活得更长有着执着的追求。一方面,即使人类的预期寿命上限为120岁左右,现在我们离这个预期上限还有相当的距离,可以通过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个人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升来缩短这个距离;另一方面,新的技术有可能在破解生命密码后,找到破解人体死亡的钥匙,实现人类寿命的延长,甚至永生,未来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人口预期寿命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人会在该年龄死亡,毕竟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人口预期寿命长,主要意味着你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卫生医疗条件较好,健康体系比较完善;对于个人来说,并不表示你可以无所顾忌地996、不必在意饮食健康与身体保养,因为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者,大部分人属于“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行列。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吴军)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中国蜂产品协会   |  阳光蜂慧   |  
京ICP备08101493号-7
Copyright © 2013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