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腊肉真的不能吃了吗?

2021年04月27日 已有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腊味在国内有两种制作方法:

一是风干,腌制后风干的腊味在南方常见;

二是腌制后熏制,我国北方及寒冷的地区都会使用熏制的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制作腊味都会带有威胁健康的物质。

1、盐腌

具有亚硝酸盐、亚硝基化合物,一旦摄入盐腌制食物过量,会加重或导致血压升高、波动,对人体心血管也是不利的。

而且肉中的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经过微生物代谢后,可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以与肉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或在人体胃肠道内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二级胺和四级胺反应,生成亚硝基化合物(NOC),尤其是生成N-亚硝胺和亚硝酰胺,它们可是公认的致癌物,也就是说会间接增加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生风险。

2、熏制

肉类在熏制过程,动物肉的油脂会因为高温滴下,落在炭火上会产生大量浓烟,这些浓烟中不乏一些有害物质,如多环芳香烃、煤焦油等有害化学物和强致癌物苯并芘。

实验证明,长期吸入或食用含苯并芘较高的食物易诱发肺癌、肝癌、胃肠道癌症等。

咸鱼腊肉类致什么癌?

咸鱼和腊肉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亚硝酰胺、苯并芘等亚硝基化合物,属于一级致癌物,和鼻咽癌有很大关系;加工肉中的其他杂环胺、饱和脂肪酸等物质,会增加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的风险。

I类致癌物、II类致癌物的分级,并不是致癌能力的分级,而是致癌证据充分程度的分级。

I类致癌物是指: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致癌、达到一定剂量肯定会致癌的物质。

所以,并不是吃一顿咸鱼就会得癌,但吃太多,确实会增加癌症风险;特别是小时候吃很多,风险更大。

秘籍第1条就是:少吃,特别是小孩。

吃腊肉如何减少致癌物?

吃之前、吃的时候、吃完补救,从这3个环节入手,减少致癌物:

1. 洗一洗,泡一泡

洗一洗,搓一搓,可以除掉一部分亚硝酸盐,避免它与胺类物质结合生成致癌物,还能减少盐分。

也可以用水煮几分钟,然后把水倒掉。水煮还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和病菌,更加安全。

2. 搭配蔬菜一起吃

蔬菜水果中的VC、黄酮类化合物、VE、不饱和脂肪酸、花青素、番茄红素等成分,能够清除部分亚硝酸盐,阻碍它和胺类物质结合,也就有效减少了致癌物质。

所以,你可以把新鲜蔬菜和腊肉香肠一起炒,比如:洋葱炒香肠、青椒炒腊肉。

清炒就好了,油炸爆炒得不偿失,为亚硝基化合物合成提供有利条件。

3. 一口肉一口蒜

大葱大蒜大姜大洋葱里的硫化物,虽然让他们闻起来臭,但却可以有效的阻断胺类物质和亚硝酸盐的结合。一口肉一口蒜,一定很酸爽!!!

4. 来点水果,配杯果蔬汁

如果没有把腊肠腊肉炒成菜的习惯,更不想吃蒜,没关系,可以吃水果:
山楂、橘子、鲜枣、苹果都很有效果;或者,来一杯鲜榨蔬果汁!加点紫甘蓝、蓝莓、草莓这些抗氧化小能手效果更佳!

总之,吃咸鱼腊肉的日子,记得多吃蔬菜水果就对了!

5. 饭后来杯茶

茶叶中的茶多酚也能够能够阻止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而且茶多酚含量越高,清除亚硝酸盐的效果越好。

所以,如果肠胃允许,饭中饭后来点茶多酚满满的绿茶,也可以清除亚硝酸盐,阻碍亚硝胺合成。

自制腊肉有窍门

腌肉咸鱼中致癌物,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腌制和存储过程中会逐渐累积。家庭自制香肠也会有,制作时注意这几点,就能减少致癌物:

1. 原料新鲜

不新鲜的肉会产生更多的胺类物质,与亚硝酸盐结合,会生成更多的致癌物。

2. 选择细盐

粗盐杂质多,亚硝酸盐也会多,所以要是自家腌制,尽量使用精制的细盐,虽然成本高,但是吃个放心。

3. 加点姜丝加点蒜

除了直接配起来吃,腌肉、灌肉肠的时候,可以加一点蒜、洋葱、姜进去,说不定还能有更特别的风味

腊肉虽好吃,千万别贪多

有了这些方法,大家过年可以愉快的吃腊肉了。

腊肉虽然味美,但孕妇、小孩、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肠胃弱者、痔疮患者、肾脏病患者、肥胖人士,为了健康,还是不要贪嘴为好。

根据体重来折算,成年人每次的食用量以不超过150克为宜,每月食用最好不要超过3次,不要连续食用哦。

联系我们: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组委会
吴老师 138-1126-3153(微信同号)
宋老师 152-1078-2736(微信同号)
卓老师 152-0107-3223(微信同号)

论文投稿邮箱:120@39fengliao.com
网址: www.39fengliao.com   www.39fengliao.org

 



39蜂疗网是中国蜂疗行业权威门户网,面向蜂疗专家、蜂疗医院、蜂疗从业者及蜂疗爱好者,提供传统中医学、针灸学、蜜蜂学、蜂疗学研究、技术、保健等领域的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肩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蜂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的国家级两大医疗学会秘书处工作”和蜂疗人才培养重任!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吴军)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癌症救助网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中国蜂产品协会   |  阳光蜂慧   |  
京ICP备08101493号-7
Copyright © 2013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