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深切哀悼!蜂疗学会副会长林励教授逝世

2021年09月28日 已有 人阅读 病友分享 我想学蜂疗



 

【39蜂疗网】记者 讯  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二级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现代南药研究院院长、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专家委员,林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25日17点03分在广州逝世,享年67岁。



著名中药学研究专家:林励教授


 

林励教授生于1954年6月,祖籍海南。是我国著名中药学专家、科技部863项目专家库专家、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理事及南方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工信部中药材扶持项目评委,国家药监局健康相关产品评委,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委会副主委及药物分析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中药材》、《中国现代中药》、《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广东药学院学报》等杂志编委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先后获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项奖励,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于应用中药资源化学等相关技术,研究广药药材质量及有效成分群的动态变化,并分离、鉴定、开发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及九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国家及省局级科技奖励奖多项,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持完成新药“芬达宁搽剂”研究,开发出外用中药降压新剂型,获新药证书和省优秀新产品奖和科技进步奖;

通过对巴戟天的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病害与巴戟天体内化学成分及其显微结构的关系,从巴戟天中分离、鉴定了新活性化合物巴戟甲素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对广药化橘红的系统研究,从该药材中首次分离、鉴定了多个香豆精、黄酮苷元及酚性成分,建立了化橘红模式指纹图谱,分析了化橘红种植过程有效成分、重金属、农残等的动态变化规律,科学地建立了化橘红质量标准化评价平台,指导建立了化橘红产业化GAP基地……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5部。目前重点开展常用广药或南药有效成分动态变化及指纹图谱、化学分型、主要有效成分分离鉴定等质控技术研究,并对新化合物巴戟甲素进行结构改造、新药研究等。其功勋卓著,成绩斐然。





















 

林励教授毕生致力于中药学研究事业,身体力行,立德树人,为药物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对工作精益求精,奋发进取,严谨求实;他为人正派、顾全大局、不计名利。他的去世是祖国中药学研究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为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感到无比悲痛。愿为中药学研究不懈奋斗、为推动中药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一生的林励教授一路走好,千古永垂!




 




蜂疗分会全体同仁表示沉痛哀悼!对林励教授的学生及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林励教授为中国中药学的研究贡献卓越。蜂疗学会有幸得到教授的
多年支持,见证了教授宽厚仁爱,积极乐观,求真求是的风范,实乃吾辈良师益友,躬耕杏林不知倦,矢志岐黄济苍生。他立足广州,面向全世界传道授业,一生致力中药学研究事业的传承发展,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桃李满园。

林教授的一生,有着荣耀的专业探索,也充满了教书育人的匠人情怀,桃李满天下。林励教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教授高风亮节,令人敬佩。教授驾鹤西去,不胜悲痛!

林励教授的逝世是中国中药学、蜂疗界的重大损失!他为中药学、蜂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高贵品格必将被后人所铭记。

林励教授永垂不朽!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悼恩师》

千禧时年入师门,启蒙传授科研真;
一朝沫得杏林雨,终身受益伴一生。
为师勤求严治学,如父常解心身梗;
循循善诱纠错误,谆谆教诲指明灯。
二十多载从不断,时刻挂怀取功成;
如今得知驾鹤去,痛惜尚未报师恩。
但愿西方无疾苦,天堂为您开大门;
未完心愿学生继,薪火相传无断层。




 

下文转自:林励教授学生的沉痛悼念

宽厚仁爱,积极乐观,求真求是的恩师

每个人在走人生路的时候,总是会遇上几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遇上了好人、恩人,你和他便是余下一辈子的缘分及念想。19年前,有幸和您结下了师徒之缘。在入门之前,严谨、平易近人等说法是您在同学中盛传的口碑,从而也成为考研选择导师的首选,正因为此,才令我觉得高不可攀,不敢奢望能够拜您门下。然而,缘分就是那么的奇妙,清晰地记得,在一个黄昏,接到研究生处的电话,问我说,愿不愿意到您的门下,一瞬间,仿佛做梦一样,那么遥不可即的,一下子变成了现实,兴奋之余连忙答应,然后迫不及待地飞奔去研究生处和您见面,第一面见到的却是师母,原来您出差在外,师母来“面试”了。就这样,我和您结缘走过了人生当中宝贵的三年,却是真真切切的一辈子的情义。

三年的时间里,你给了无数的鼓励,无数的支持,无数的理解。不管我们想做什么,想怎么做,甚至是偷懒耍滑,您都能找到理解和鼓励的理由,直到后来自己指导学生的时候,才发现,您的这种格局和对学生的“溺爱”,是何等难以做到,也正是因为您的无限支持和不断“溺爱”,每一个学生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也得于在三年时间里充分“随心而为”,说个教授的名字,就鼓励我去叩门求教谈合作,说个想法,就可以让我去试验,买个新仪器,就能放手并鼓励我去学去练习... 慢慢地,信心有了,研究思维有了,动手的能力强了,平日里,您从不为难和强迫学生,从没有斥骂过学生,处处为学生找到可以谅解的理由,虽然你这棵树不大,却给足了学生充分的遮风挡雨的空间,让学会待人以宽,以诚。如此良苦用心,润物无声,实乃您宽厚仁爱秉性使然也。

每当大家聚首之时,你总有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每当大家感叹生活不易之时,你总能够找出让人兴奋的大计;每当大家对某些事情愤愤不平的时候,你总能提出独具匠心的看法,使到大家释然。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的群组里扩散了,终身受益。

五年前,当我面临工作的转变的时候,在犹豫不决中,拨通了你的电话,你给了我最简单却又最管用的“锦囊”。例如,“实事求是”是您重点强调的,“做事情需要经得起考验”,是您认为最踏实的,“任何时候不要放掉自己的专业”,....一句句简单朴实的语言,就像给了我定心丸,给我信心去接受改变,接受新的挑战,如此风轻云淡并信手拈来的,却都是您最宝贵的却又无私相授的金玉良言,至今仍不时回响在耳边....

一年多的疫情,令我错过了一次次的和您见面的机会,知道您在过去的两年里,虽然经过无数次的痛苦的折磨,却仍然勇敢地面对,坚强地与疾病抗争,知道您一方面在忍受疼痛,却仍不断地给大家好消息,本以为结束隔离安顿好生活后过几天可以去探望您,岂知却传来您离去的噩耗,痛心不已, 和您最后的见面,定格在了2019年的9月的中山医肿瘤医院,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下文转自:林励教授学生王莲婧的沉痛悼念

起飞前,刚接到师母发来的消息,说“莲婧你做的教师节快乐(视频)很好,可惜林老师当时已经病重,只扫了一眼,无法细细品味…我看的很真切,感受很深,很多照片我是第一见到。不过我的手机老旧,无法下载。你能否将其MP3或wrod或图等形式给我以便纪念。”短短几行字,已经让我泪流满面……从得知林老师仙去的消息开始,我就一直在后悔,本想着抽空要带个大屏幕的IPad把和大家一起准备的视频放给林老师看,无奈近期的工作太忙没安排上,现在竟是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看着这两天群里各位师兄师姐们对老师的追忆与悼念,每一段小故事,每一句心里话,都是对林老师满满的崇敬与不舍,我也希望用文字,记录下我与林老师的这段师徒之缘。

初见

还记得当年从广药考研报志愿,特意上中药学院的网站上看导师介绍,也咨询了几个在广中医读书的师兄师姐,大家都说林励教授很好,可以作为第一选择。初见林老师的时候,就有种很亲切的感觉,我跟老师介绍说我有五级粤菜厨师证,林老师很高兴,说会做菜的人,一定实验也做得好。本来面试前还有点担心会不会跟不上已经在实验室做了很久的同学们的进度,听了林老师的理论,顿时对自己未来的实验充满了信心。林老师总是教导我们,瓶子洗得好,实验才做得好,我也经常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要做好实验准备和收尾工作,这是能有好的实验结果的第一步。


SCI与英语学习

林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多学习SCI文章,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就可以去发表自己的文章。我们当时在实验室就定期组织了一个SCI英语学习小组,每次都邀请大家去分享自己读过的一篇SCI文章,学习别人的实验设计思路,写作方式,及英语表达。后来我自己的毕业论文也挑选了些精华的部分撰写了一份英文稿件,收了一稿反馈,可惜后来工作太忙后就没有继续跟进,如今也是一份遗憾。还好的是,我的英语总算也还是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在2011年,林老师受邀去ISSP国际蜂胶科学峰会(深圳)进行报告,由于在场观众有很多国外友人,林老师觉得最好用中英文汇报,就把这个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那段时间,我和南迪一起基于实验数据和结论准备中文演讲稿,和林老师一起反复修改,再翻译成英文,找老爸这个外援帮忙审核校对,最后到通读讲稿,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就是希望能把咱们这么多年积累的蜂胶的研究展现给大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那次在台上做了非常流利的中英文双语报告,获得一片掌声。那是我第一次站在专业的学术会议演讲台上进行汇报,虽然非常紧张,但却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蜕变,为我后来工作中的各种演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特别感谢林老师。


化橘红与专利

化橘红是岭南的道地药材,也是林老师花了很多年带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研究的重点,我很有幸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身为咱们实验室的接棒人,我的毕业论文是在师兄师姐们已经积累多年的化橘红提取分离鉴定提纯的基础上,开发出泡腾片这类保健食品剂型进行相关工艺研究和优化,并进行体内和体外的功效模型验证。站在巨人们研究的基础上,更多的压力在于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创新点。林老师在这个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和鼓励,在去基地采收化橘红的时候,鼓励我关注不同果龄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在建立UPLC指纹图谱的时候,建议我除了用自己采收的批次样品,也去不同的中药材市场购买不同产区的化橘红样品,这样我的指纹图谱库一共有55批不同的样品,从中识别到了具有共性的峰及可以识别产区的特征峰。在做剂型开发的时候,还记得我和林老师讨论我的第一版的小样苦到难以下咽,感官非常不好,且有效成分泡腾时间比较长,我提出想试试做脱苦处理,林老师鼓励我说跨界用食品的脱苦技术是个非常创新的点,前人没有研究过,如果可以实现的话,我们可以申请专利,在查找文献后,我决定尝试用酶解处理,在几次摸索后成功的降低苦味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在林老师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撰写了专利的交底书,后来有审查意见认为创新性不足时,林老师用他非常敏捷的思维以及大局观找到了我们证明这个发明新颖性的点,最终拿到了专利授权。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专利,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


实验室快乐时光

在实验室的三年,有很多快乐的时光,我们每次在416开灶,林老师肯定知道,但却也睁一眼闭一眼任我们去锻炼厨艺。每次开题结题谢师宴的大餐,林老师都在饭桌上分享很多故事和人生道理,我们总是听得意犹未尽。林老师经常带我们一起去基地,看化橘红、檀香、降香的种植,我喜欢把新认识的植物拍照加文字记录起来,可以在以后拿出来看的时候还知道它的名字,林老师也很鼓励我这样做。林老师还很爱唱歌,每次去唱k,他都有很多拿手好歌,我这个小麦霸在他老人家面前也不敢称霸了。有这样一位亲切和蔼可亲的老师,真的是我们的福分。

我目前在健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我硕士三年研究工作的延续,虽然没有投身中药行业,但我还在自己的领域里朝着保健食品与功能性食品开发的方向努力。工作中的很多细节,都能在与林老师相处的三年里找到方向和指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经常回想当年在实验室的时候,遇到了什么类似的问题,后来是用什么思路怎么解决的,这三年真的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感恩。

不知不觉快落地了,我这次的目的地是色达,听说那里是人间的天堂。色达佛学院里都是诚心向佛之人,在那里,可以让灵魂得到洗礼。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的安排,我将带着满满的怀念和感恩,9.30在色达为林老师祈祷。林老师,不论何时何地,您都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那个房间里。

学生: 王莲婧•缘圆
2021.9.28 写于广州-成都飞机上















 

生命已然逝去,但战斗的精神永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是恩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踏着老师的足迹,像他那样勤恳工作,像他那样踏实做人,为中医药学研究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恩师安息吧!




温馨提示

本网为您专业提供自然疗法“蜂疗”对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在此提醒广大网友,蜂疗是有一定风险,请务必在专业蜂疗人士的指导下接受蜂疗。

特别提醒:

1.本网收集的资料仅供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与基本治疗原则、方法,具体治疗应遵医嘱。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39蜂疗网]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39蜂疗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10-87667632

本文来源:未知 ( 编辑:宋迎港)
标签:

已有 次访问,共0人喜欢 【我喜欢】

有问必答

已解决问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   |  阳光蜂慧   |  癌症救助网   |  
京ICP备08101493号-7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479号
Copyright © 2013-现在 39蜂疗网 All Rights Reserved.